文 |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數字化發展過程中生態的價值越發凸顯,只有生態化的力量才能推動政企更好地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一個共識。
也因此,剛剛舉辦的華為中國生態大會2021才會引發廣泛關注,特殊時代背景下業界對于這個快速發展的生態有了更多期許。
而在政企轉型升級過程中,很多時候都無法繞開“上云”這一重要過程,它已經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路徑——據IDC統計,到2021年底,將有80%企業加速上云節奏。
本次生態大會智能云網峰會上,來自華為、合作伙伴、客戶等各界人士就如何更好地推動“上云”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華為以點、線、面三位一體的方式推進政企上云的體系化做法變得更加清晰。
點狀突圍,為“上云”夯實創新的底層
無論一個生態制定什么樣的總體戰略或是發展策略,進行什么樣的創新,最終都需要來自最末端的支撐來讓構想落地,這相當于扎實的地基。
華為在技術、能力、伙伴三個各有側重的“點”上,不斷夯實著創新的底層,讓智能云網始終擁有內生的能量,能夠適用不同的客戶上云需要。
1、技術基點,讓“上云”始終適應更前沿的需求
一個個具體技術的創新突破,支撐著“上云”始終可以適應最前沿、最復雜的需要。
這方面,工業互聯網可能最為典型。
目前全國600多家平臺(其中有影響力的大概70多家),能夠得到充分利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數據通信網絡能力跟不上,終端和平臺的數據交互不能滿足需要。
因此,誰能夠在“連接”這個點上有所作為,誰就占據了工業互聯網的主動權。在深厚沉淀的技術基礎之上,華為智能云網打造了包括工業設備聯網、網絡接入無線化、工廠內網IP化、工廠外網智能化在內的解決方案體系,幫助工業企業更好地擁抱物聯網時代。
在與北京亞控的合作中,雙方聯合開發的“智能制造-工業物聯網方案”,能夠幫助工廠進行有效的數據采集和生產管理,這其中,除了具備優秀邊緣計算能力的華為AR502H,支持5G上行等通信連接技術十分關鍵,這些都幫助了亞控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經驗和能力得到有效釋放。
類似的點狀技術創新還有更多,與生態伙伴一起,華為智能云網正是通過這些技術得以有效解決行業痛點問題。
2、能力單元,讓解決方案擁有共性標準
除了一個個技術“點”,支撐華為智能云網堅實發展的,還有一個個能力“點”,即華為為了推進更好的“上云”解決方案實現,逐步發展和構建起來的標準化能力,它們框定了解決方案的共性標準,成為解決方案的底色。
華為曾經對其智能云網進行過一個特征描述——具備任意云、確定性、超自動化、泛在安全的智能云網,這些特征,在本質上就是智能云網解決方案的共有底層能力單元。
讓企業根據需要選擇靈活的連接方式,讓企業擁有核心生產系統上云的確定性體驗,讓運維、運營化繁就簡、減輕人工操作難度,讓安全走向端、管、云、用的立體化層面而無處不在……有了這些能力,任何的解決方案都能確保其“品質”。
可以料想的是,華為正在逐步為智能云網構建更多這樣的能力單元,在合作伙伴的協同下,讓解決方案越來越豐富和深入。
3、伙伴協同,讓每次落地都擁有生態的力量
技術、能力點之外,一個個合作伙伴是華為能夠更好地幫助政企“上云”的重要生態保證。
政務云網、金融云網、制造云網、城市云網、醫療云網、公路云網……在不同領域,每一個合作伙伴,都在讓華為智能云網推出更加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為特定的政企客戶解決更棘手的難題。
如果說技術與能力很多時候是來自華為內部的力量,那么每一個新的優質合作伙伴加入,政企生態的不斷擴大,都是來自外部協同上的“點狀突圍”。盡管在華為政企生態中已經擁有35000家合作伙伴,但從“點”的角度看,這仍然不夠,大量細分領域的需求還需要與更專業的伙伴共謀共舉。
所以,我們看到華為政企生態陣營還在不斷擴大,什么時候停止,大概要等到每一個政企細分的需求點都能夠找到擁有對應能力的合作伙伴為止,從而實現政企生態與政企數字化需求的完整契合。
線性推進,盯住各個賽道持續深耕
從“點”的視角往上,是華為的線性推進,反映到智能云網這里,即在垂直領域進行深耕,通過技術、能力和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完成垂直領域的所有“上云”任務,既實現某個領域內不同政企組織的覆蓋,也實現對領域內不同需求的覆蓋。
這種針對每一條線全部“整理清楚”的做法,事實上也表達了華為政企生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深入的。
1、不同情境下完成共同的“上云”目標
華為曾經與合作伙伴國泰新點聯合創新了基于智能云網的智慧政務網絡解決方案,在蘇州張家港實現了包括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治理一網統管、科學決策一屏總覽等在內的政府數字化轉型,以城市智能體建設推動張家港成為新型智慧城市的全國標桿。
這次合作的背景,是華為將政務的ICT基礎設施架構進行了“版本升級”,即從集約化1.0階段升級到了集約化2.0階段——前者,主要指以建立政務大數據、政務云、政務一體化服務平臺為主的做法,偏“傳統”;后者,則要求政務平臺要向智能化多業務平臺變化,并結合城市大腦、數字平臺進行城市治理,是一個進階模式,其最終形態即華為所提倡的“城市智能體”。
目前,通過與合作伙伴的通力協作,華為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體系已經在全國多地實現落地,加上華為政企整體上“向下”的發展策略(即走向區縣),將逐步實現對下沉地區的覆蓋。
可以發現,“城市智能體”已經在深圳、成都、福州、南昌、長春等多個城市建設,顯示這一智慧城市的進階形態開始了廣泛滲透,而另一方面,那些剛剛進入的下沉區縣的智慧城市建設可能還處在更基礎的階段。
在數字政府這個領域,華為智能云網在為不同城市提供不同層次的解決方案,既有垂直場景的共性,也充分體現個性化要求,最終在不同情境下幫助城市完成共同的“上云”目標。
顯然,跳出數字政府這個垂直領域,在所有垂直“線”條中,華為的這套做法是類似的。
2、復雜需求下“打穿”全部數字化愿望
在“懂行”旗幟下,華為政企生態在垂直領域從來不會是淺嘗輒止,持續深入、樹立生態的專業形象已經成為其生態的應有之義。
體現在“上云”這里,是在垂直領域以專業姿態滿足從上到下的全部數字化需求,建立單一場景“線”上的立體化能力體系。
從案例來看可能更好理解。
華為與東軟漢楓聯合打造了基于“智能云網”的臨床醫療物聯網解決方案,這套方案能夠實現臨床設備無線化、智能化,解決臨床數據依靠手工采集監測及臨床科研數據缺乏等問題,使臨床醫療也能走向智能化的快車道。
而其背景,是醫療領域的臨床醫療數字化轉型面臨很多困難,包括設備多而接口非標準、數據孤島、數據采集困難等,“上云”基礎薄弱。為此,華為聯合合作伙伴進行了3大融合動作,即在終端連接方面實現品質化無線網絡下的物聯融合,在帶寬資源方面實現成本節約、管理便捷的網絡融合,以及在醫院十分重視的安全方面做到云端與本地的一體安全。
醫療一向是十分專業的領域,華為的做法實現了多層次需求的全面覆蓋。類似的場景還有公路云網,華為與深圳億維合作創新的公路不停車治超2.0解決方案,實現了對物聯終端管理瓶頸的突破,做到了全網智能運維,將執法需求、測量數據、集成交付各方面的需求全面滿足,打造了科技治超“一張網”、智慧治超“一盤棋”。
全面打穿垂直領域所有的數字化要求,“線”性發展讓華為政企生態的專業形象越來越明確,市場落地穩步推進。
全面謀局,推動“上云”數字化整體前行
點、線之后,華為以生態化的力量推進“上云”的全局也清晰起來,這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1、掃清死角,坐實算力與AI的全局普惠
正是因為與合作伙伴攻克一個個案例,最終實現一個個垂直領域的深耕,在發展全局上,華為推動“上云”這件事,已經面向政企全局、逐步掃清“死角”。
按華為數據通信產品線總裁胡克文在智能云網峰會上的說法,是聯合客戶和合作伙伴,最終“智能云網為千行百業的數字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圖:各垂直領域典型落地案例)
事實上,云計算發展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實現算力和AI等技術的普惠化,讓它們可以作為全社會數字化發展的基礎而存在。華為智能云網推動政府、醫療、交通、制造等行業更好地上云,并逐步在“面”上進行更多垂直產業的拓展,這意味著,“上云”生來就附帶的“普惠”初心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華為政企生態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在“面”這個層面實現著統一。
2、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三位一體,讓“上云”成體系實現
市場覆蓋維度之外,另一個“面”上的發展表現,是華為智能云網一直在堅持的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三位一體,它讓“上云”在面向客戶時,始終有全面的、體系化的過程,實現“上云”的數字化閉環。
這種三位一體,在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表現。
例如,在金融云網實踐中,華為與華訊網絡在“云網融合”理念下打造了聯合解決方案,落地場景化運維管理軟件交付,為金融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專業服務。它的背景,是華為金融云網方案所具備的新架構、新網絡、新運維三大特點以及零信任安全體系,它們分別解決了靈活網絡連接、可靠數據中心傳輸、智能化運維等“上云”過程中會涉及到的內容,還根據金融需求提供了最嚴苛的安全管理標準。
這說明,華為智能云網讓“上云”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數字化有關的需求都一次“包圓了”,剩下的只有繼續迭代優化。更簡單、更安全、更智能的數據上云通路,在華為政企生態幫助下,政企上云幾乎不用反復折騰,這就是“面”的價值體現。
總而言之,“上云”對大多數政企組織而言都成為一種數字化轉型的必要,這個過程中面臨形形色色的挑戰,未必會一帆風順,而通過點、線與面的層層推進,華為已經勾勒出一幅“上云”的數字化未來圖景,在華為政企生態的努力下,基于智能云網,政企“上云”之路無疑會走得更為順暢。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志特約評論員;
5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參與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