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由千家網主辦的2013年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建筑智能化峰會上海分會已于11月21日在上海神旺大酒店成功舉行。會議現場迎來了業界知名專家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院顧問總工程師張文才,并于現場發了《智能建筑新技術及其應用》的主題演講,與現場嘉賓和觀眾一同分享了智能建筑新技術,并例舉實際案例專業分析了其應用現狀...
由千家網主辦的2013年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建筑智能化峰會上海分會已于11月21日在上海神旺大酒店成功舉行。號稱智能建筑行業第一會,無論是從規模、展商級別、還是討論熱度等都堪比往屆,現場迎來了來自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智能建筑行業的設計院人士、系統集成商、渠道商、廠商、終端用戶等專業觀眾超過800余人,共同圍繞智慧城市與智能建筑探討最新技術及其應用分析。
在高端峰會上,現場嘉賓圍繞智慧城市為主線,探討了云計算、物聯網、微智能等業界熱點話題。其中涵蓋綜合布線、智能照明、智能家居、安防、建筑節能、系統集成等相關細分領域。其中業界智能專家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院顧問總工程師張文才于現場發了了主題演講,與現場嘉賓和觀眾一同分享了智能建筑新技術,并例舉實際案例專業分析了其應用現狀。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院顧問總工程師張文才報告實錄:《智能建筑新技術及其應用》
智能建筑發展從國家來講只有20多年的歷史,之前有許許多多的子系統,但比這個更早,更原始。最早的時候炒作比較多,但到今天為止實實在在的需求占到了主導地位。20多年技術在不斷地進步,對提升建筑的功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筑師把建筑設計出來,智能化系統起到什么角色呢?只能說給這個建筑進一步地增光添彩,它起到了一定方便快捷作用。
很多設備和系統都由原來的傳統類型轉換變成了智能型。比如電器方面一般來講有時候在座的工程師也好,包括系統集成商都知道系統集成商還得有注冊電氣工程師,這不光是電氣方面,還有智能化方面的內容。接觸器很多原來是大量地耗能,現在變成了智能型。從建筑設備的系統里分離出來了智能型的監護系統,這些都是吃得透企業的開發原則,針對我們的建筑,針對我們的一些系統來做出來更貼切,更便于應用的一些系統。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院顧問總工程師張文才發布主題報告
個人感覺到生活的改變基于數字化,整個建筑理念,這些智能化的系統同樣基于數字化,沒有數字化免談這些問題。因為以前的東西怎么樣走過來的大家很清楚。現在像計算機網絡光纖到小區到建筑到樓層到每一戶。
還有說到6類、7類,甚至更高級別的,在雜志上不乏地看到這方面。6類、7類,跟光纖的比較來看為什么要做這個方面的工作,有時候不得其解,我認為主要是技術在不斷地發展。
再一個是安全防范方面,最早的時候談過分析,說要用數字化的一些安防設備、視頻類,當時就有人說:不行。為什么不行?就提到了篡改。所以有些政治事件、政治風波里出現了國際上的東西,人們就說了是因為做了手腳,但現在的技術可以這么說,有了這一切以后技術在進步。
另外一點,在國際上有些叫集成商,但實際上一件產品都不出,然后整個地從高端來協調起來。他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對各個系統之間的要求來提出明確,可實施的方案。但是從現有的建筑和老的建筑在改造過程當中以前做出來的,有許許多多的系統都相互獨立,因為它并不在于開放。所以逼得有些研發機構在這兒做另一項工作,就是為了使各項協議之間能夠相互地對話,所以就做了一個翻譯工作。
來來回回的翻譯工作可以來進行語音識別,把整個系統糅合在一起,也就是說有一個功能性的普及。現在這么做的話,你要說一個系統處于一種完全獨立的,自己獨立的通信協議,我想它的生命并不是太好。所以就到了一個公開、透明、開放的協議上來。
另外,建筑節能。節能的力度是以往歷史上沒有過的。為什么?70年代、80年代提過節能,90年代也提到節能,但雷生大、雨點小,過不了多長時間就淡化下去,這與國家發展的密集度相關。因為可以這么說,中國之所以能夠在經濟總量上達到世界第二位,這是我們爭取了多少年的和平建設,但這種建設可以這么說沒有一項離得開能源。所以在一點上國家已經把能源的問題提到了一個最高層次,就是國際安全。
美國也提能源安全,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咱們國家從04年提出來以后,一直到下來9年了,可以這么說步步緊逼。對節能來講寸步不讓。我覺得在節能這個問題上有許許多多的技術值得我們去探討、應用。
page
可以說有些技術是傳統的技術,但是傳統的技術在節能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什么這么說?
第一,設計了建筑設計系統,對所有的類別能耗進行節約,沒有這個是無米之炊。但這套系統能不能更好地節能,可以判斷確實有它不足的地方。所以有時候把更多的節能空間讓給了現在的能源合作管理,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為什么這個行業能夠發展,證明這個建筑里確實還有許多節能的方面沒有做到最佳。
我曾經遇到一個事情,當時在討論一個規范,是空調系統的節能設備規范。有一家專門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我在廣州跟人家談一個項目,物業老總問這個節能不節能?我說節能。在原來的基礎上還節能20%多,這不是整個建筑所有的能耗。他說我經過幾個月的檢驗明顯地可以測試出來,原來依賴很多因素的變化,但經過幾個月來看越來越趨于實際情況了。
記得曾經有一篇文章,說上海地區統計了多少樓,做得比較好的是多少,差的是多少,基本上還是一點的:中間大,兩頭小,也就是說還有很大的建筑空間。
還有監控系統,以及智能照明。智能照明有做得比較好的,像KNX,這個國際技術再加上EIB,等等,做得非常好。這是智能照明。還有住建部半部了能耗檢測的導則。從傳輸到中心的建立等等方面來提出一些要求,這些要求實際上還并不見得完全全面。因為有許許多多的設計單位在設計過程當中總覺得有些參數,還需要進一步監測。
再加上住建部有些課題的研究是針對節能的問題。與建筑智能化相關的規程也在頒布。所以說除了國標以外,還有行標,逐漸地涵蓋各類型的建筑。這里面包括了很多電氣,包括智能化而且這一類的職能化可以寫得更詳細更透徹。
2013年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建筑智能化峰會上海分會
像電力監測系統是一個框架圖,它可以作為一個統一的管理監控平臺,也有豐富的節能控制功能,還可以達到開放的標準系統接口,可以和其他的一些系統來進行很好地通信,這是集成過程當中對它的必要參數信息資源的情況。還有更好的智能控制技術,通過KNX,或者是通過其他的方面,特別方便。
這是數據采集傳輸的模式,前臺采集完以后送到后邊去。我們一個建筑里大量的能耗是以電力的方式來體現出來,所以有很多功能,告訴你我的實時曲線、歷史曲線等,出現的事故,它的事故慣性是怎么樣的,等等這些東西都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查詢。
另外我也從事過住建部關于示范項目的驗收,也是能效管理平臺,這個做出來的時候覺得很有意思。平時用的話可能只是抄某一個時間段的能耗,但整個的實施情況看不出來。曾經在重慶驗收一個項目,演示的過程當中馬上提出來那一段平行的水平線是什么意思?我說這可以反映出來是否有滴漏的現象,它是一個學校,到了后半夜學生全部已經進入了睡眠狀態,沒有人去用這些東西,而它的一些能耗屬于一個水平帳號,高于橫坐標的臨界值以上,最后一查確實有滴漏的現象。我說一個禮拜查一次,一個月查一次,怎么知道用了多少。實際上里面是漏的,還是用掉的,搞不清楚。通過這個平臺就一目了然地知道里面出現的情況。
能效管理平臺的特點是數據處理可以一體化,能效控制一體化,對各種控制的參數、數據做到更準確,更貼切。能效管理平臺也可以多樣化,因為數據展示可以多樣化,因此可以出來各種各樣的數據。
另外一個可以支持多種數據展現的方式,再一個是能效控制也可以多樣化。定時的控制策略,定量地控制策略。傳感器控制策略,多系統地控制策略,這些都可以很清晰。強有力的軟件支撐平臺在做這個工作。
整個智能化方面可以說,除了現在目前關心的一些問題上,同時還可以看到標準對智能化發展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因為智能化技術離不開標準和規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規范是什么?
首先,用技術在生活上的應用來推動規范的發展。
第二,國際上有些新的技術在國內還沒有普遍實施過程當中看準了這個規范,再推動這個技術的應用。
這是兩方面的事情,所以對于智能化的利用,比如視頻顯示系統,電子會議系統工程設計規范,紅外線同聲傳譯,民用閉路監視電視系統工程及數據規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智能建筑設計標準、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等等,這些規范有的是新編的,就是以前沒有的。還有的是原來的,但可以看到最大的特點,就是規范修編的周期越來越短。以前的規范我們開句玩笑說:農村經濟建設30年不變。但現在可不是這樣了。
智能建筑的建筑標準2000年一版、06年一版,現在正在修訂。智能建筑已經報上去了。另外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規范。第一,新規范填補國家的空白。第二,舊的規范經過修訂進一步提升了技術含量。
規范的發展帶動了技術進步,也徹底告別了幾十年不變的老現象。第一,推動技術發展,而且是規范引領技術的發展。技術推動規范。第二,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在運營管理里有專門的一條,就是關于智能化技術。以前申報的時候國家沒有,都是LED,或者是其他的。但是現在中國有自己的規范和評價標準。所以搞綠色建筑,在這里面也相應地運營管理突出了智能化技術的應用。這也充分說明了智能化建設不是一個擺設,而是運營管理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既方便管理,又節省能力,最關鍵的是在運營過程當中起到人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一些新的技術,像云計算或者是其他。有人說這到底是一朵祥云,還是浮云?要落到實處,這樣才更利于技術的發展。總之通過各種新技術來節省能源,另外一個是大型的數據中心,還有一個PUE值,這些值都是智能節能的分水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目前又提出了智慧城市,一個城市由無數個建筑組成,一個智慧的城市要由無數幢智能建筑來組成。當然建筑只是這個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還有很多的市政其他的方面是建筑涵蓋不了的。建筑在這個智慧城市里是它其中的一部分,但建筑需要具備智能化,這樣才可以為智慧城市奠定基礎,否則很難做到。所以建筑智能化技術的發展,也必然對智慧城市起到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
聲明: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自其它平臺,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千家智客微信公眾號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千家智客微信公眾號(qianjiacom),隨時隨地知曉智能行業天下事!